铁一般的信仰与担当 ——大学生生工支部观《勇士》有感

作者:彭峥 陈悦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0-31 浏览次数:

  “凡是跑完了二百四,到了这泸定桥的都是真正的勇士!”这是电影《勇士》里的一句话。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2016年10月30日,新浦京集团党委组织学院党员代表进行了《勇士》的观影学习活动。影片以红军长征为背景,讲述红四团和红一团强攻泸定桥的英勇事迹。战士们日夜兼程,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最终攻下泸定桥的动人画面让许多人都落下了眼泪。生工支部全体党员代表在观影后也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支部组织委员夏百金感叹道:“中央纵队干部团的120多名战士,神兵天降般赶到金沙江拿下渡口;红1军团4团的战士急行千里飞夺泸定桥等等,通过这一路,我更加坚信理想和信仰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红军在长征中才能够克服这种艰难险阻,最终夺取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身为一名大学生党员,郑金宇谈到“我常常思考为什么二战后人们常把美国海军、苏联空军、中国陆军挂在嘴边,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长征精神?落后的装备、全靠走的行军,正如《勇士》中那夺取泸定桥的艰辛,但支撑着这场决定性战役胜利的不正是这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不屈不饶、坚韧不拔的精神吗?!这是我们祖国走到今天的支柱所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继承这份革命先辈的精神呢!民族、坚持、胜利,想的不需要太多;老乡、战友、兄弟,组成的却是全部。一个昼夜、两百四十里,这简单的两个词却构成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预备党员张钰莹表示电影里的画面已经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在号角声中,十七勇士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链向岸上冲去,用勇气和坚持为大部队开出一条可以顺利通过的路。飞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激烈精彩的战役之一。长征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在那部数十万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里,每一个字都闪烁这震撼灵魂的光辉,每一诗行都有一股力量沉淀在我们的民族血液中。”

  “战士们行军时背着写着字的木牌来让大家互相识文断字,共同学习,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勇敢’、‘未来’、‘信念’、‘刚强’、‘坚持’、‘信仰’”党员宋秭君说,“这是个需要信仰的时代,这是个需要精神力量的时代。如今的共和、民主,如今的一切都是前辈用生命换来的,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有责任去传承这种长征精神,有责任去维护好当今和谐、和平的局面。”

  入党积极分子杨昶杏用了一句话形容红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狭路相逢勇者胜”她联系自身实际讲到:“一部影片,道尽人间的沧桑,一部勇士,道尽人类最高尚的灵魂,坚持和信仰。我感激红军精神带给我的感动,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机会翻山越岭、奔赴战场,但身边的小机会却有很多:坚持不懈地完成梦想,帮助团结身边的同事,勇往直前地面对挑战以及很多很多,当我们把这些事情做好的时候,就会向长征精神越走越近。”

  党员刘成也颇有感触,他说:“《勇士》激发了我对长征的好奇,对背景的追根究底。一天一夜,两百四十里路,活着的都是铁脚板。虽然陆陆续续地有战士相继累死,但最终能达成目标,这简直不可思议!想想二十四个小时,半个小时5000米,我跑完5000米也就半个小时,可他们却这样连续行进了24个小时。再加上脚上都穿草鞋,身上背着炮和枪,当然,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人民排队在旁边给红军松鸡蛋,红军把借条给人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得民心的得天下,此言得之。

  “大渡河水冷刺骨,泸定枪声痛锥心。赤胆热血又重现,八十年前勇士魂。”预备党员吴佩望在观看完影片后久久不能平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红军战士一夜疾行240里,创造行军史上的奇迹,并且战胜了装备精良的川军。因为他们有精神的力量,勇士的力量,正如黄团长所说,为了理想为了信仰,为了红军的生死存亡,为了整个战争的最终胜利,他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只许进不许退。”

  预备党员乔忠俊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对长征抒发了如下感想:“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承对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不啻为一种醍醐灌顶的心灵震撼。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当年战争岁月中的那种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极尽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气而不用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全靠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忘我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许今天的你我将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难中哀鸿遍野。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

  影片展示了共产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精神和作风,通过观影的形式让学生党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长征中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民的力量!